本文目录
阴阳家是指什么呢 何为阴阳之道南怀瑾先生书里的历史故事之二十一:阴历阳历古天文学引言:有很多人都说阴阳家,但是他们都不知道阴阳家是什么,很多网友对此都有了各自的猜测,有的人认为阴阳家所谓阴阳,那肯定就是风水之术,也有人认为阴阳指的就是阴阳五行,古代经常用到。那么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阴阳家到底指的是什么?
一、什么是阴阳家?阴阳家是诸子百家之一盛行于战国末期汉代的一种哲学流派,邹衍是阴阳家的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之所以被流传,就是因为其中阴阳五行是世人最为重视的阴阳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小编告诉大家的是阴阳家的思想,自古以来的学术思想,都是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的,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于是就构建了规模比较大的图示,也就指的是现在的阴阳家了。
二、现在有没有使用到阴阳五行?小编了解到在盖房子或者是买房子的时候,都会找一位风水先生来看一看自己的房子是不是有一个好的风水,因为他们都比较迷信,说是住上好风水的房子,才能够保佑子孙平平安安能够发家致富,所以在现代生活当中也经常的用到阴阳五行之说。古代也用阴阳之术进行卜卦房子的吉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栗子,现在的人都这么做。
三、阴阳五行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古代的算命先生都靠这种方法来养家糊口谋取钱财,他能够用阴阳五行替人算命或者是占卜,那么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小编也看到也有一些算命的,他们就是根据这种风水然后对你进行掐算,也不是说他们只是神仙,只是因为因为阴阳五行就在上面,他们一对比就知道是什么了,并不是他们有多么厉害也成为了他们诈骗的一种方法。
阴阳出自太极,那什么是太极?没有答案。我认为任何对“太极”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要么太抽象要么太具体。我的理解是:把“太”字看成“大”和“点”构成,抽象里面的意思就是“相对”。这是太极的属性,也是《周易》中阴阳观的第一大性质。“太极”可以大也可以小(当然也可长可短)重要的是理解“相对”的概念。程度是怎样的呢?第二个“极”来说明,可以到极致到无穷。在此我需要插入一个“圆”的概念,也可以说成是“轮回”。在数学上我们都认为,数轴是一条直线没有起点和终点,它的“尽头”(这个说法不严谨,数学上定义直线没有尽头)用“﹢∞”“﹣∞”表示。科学家已经证明所有的轨道都是圆的,即便是光,它也是曲折前进的。如果引用到数学上,我们可否认为“﹢∞”和“﹣∞”可以相连接呢?我知道这个想法一提出肯定大部分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人无法认同,这只是个假设,可能这样“狭隘”的数学观念只能存活在科学领域。回到“太极”的概念来,极“大”亦是极“小”,这里的“大”和“小”分别就是“阳”和“阴”。我们都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别指“阳”和“阴”,它们不是从太极里面“分”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如果是“分”那么太极就消失了,如果是“生”那么太极仍然存在。我们可以认为在太极中有无数对的阴阳组合,因为刚才已经解释过了,太极中如此“相对”的概念是无穷尽的。那么阴阳的属性是什么呢?阴和阳个代表世间万物的两种相对属性,必须是成对出现,阴阳不能孤立存在。可以说阴阳是同生同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和死,中国人通常把生者生存空间叫做阳间,而死人的归宿就是阴间。阳阴相对生死。不要说这样的阴阳相对是偶然,阴阳观恰恰是中国人传统思想的源泉,我们现在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传统思想源于《周易》,说到底是阴阳思想占领了中国人数千年,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属性,不可更改。像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礼让为先。当仁不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细细品味这些话,里面都是阳中带阴,阴中含阳。这些话在西方人眼里全是废话,因为他们分不出个究竟,到底该如何去做。确实,我们现在接受了太多西化的思想,我们对于中国智慧的古语不懂得去运用。这些古语不是教我们如何去做,而是明示我们这样辩证的道理,指引着我们如何变通,这就是“易”的体现。阴阳之道告诉我们要有“相对”的思想还告诉我们“循环”的概念,可以是看做是阴阳互变。这是阴阳观的第二个性质。例如:“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言多必失。”“适可而止。”这就涉及到前面所说的“圆”的概念。“圆道周流,循环往复”这种观念在伏羲的年代就有了。说到这里西方人就更不明白了,为什么会阴阳互变呢?我们看太阳东升西落温度随着由热变冷,第二天还是由冷变热,阴阳交替循环。季节也是这样,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为一年,第二年继续重复轮转循环。有人会说阴阳只是两个相对的性质啊,没有办法解释这种多现象的事物变化。其实不然,阴阳只是结果,是一种属性的变化,我们都知道科学上量变引起质变,举个例子,早上太阳升起来,但是温度不高,到了中午温度最高,过了这个峰值,气温开始逐步下,到了傍晚虽然太阳未落山,但是温度不会再增加了,到了夜里温度降到最低。我们把温度的冷热这种结果称作阴阳(这样解释其实挺狭隘的)。我们还知道“太极生两仪”而后又有了“两仪生四象”这“四象”就是阴阳的变化过程,能解释程度多少、深浅。我们把一天的气温分成四个时段,清晨为少阳,中午为“老阳”,傍晚为“少阴”,夜里为“老阴”。有人会说这只是四个时间短的描述,不能以偏概全,为什么不把每时每刻的温度都做标签记录呢,起码时间间隔跨度不能太大,就算一个小时一种情况也算合理啊?我后面的回答就体现了阴阳之道的最后一个性质:阴阳合一观念。阴阳是分不开的。这个性质往往是现在的中国人最容易忽略的。对于提出上面问题的人,都是被西化思想所毒害的可怜人,世上有多少事情能真正分清楚明白呢?按道理讲父母应该是对懂子女的人,但是在起冲突的情况下各自是否都懂了对方了呢?懂了多少呢?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我们就懂生活吗?唯一能懂的时刻是在临死时思想还有意识的前一秒,明白了自我的归宿。凡事弄个精确,要求准度,这种人也就是一辈子的劳碌命、没福气。当然这样解释这个问题是不对的,那我来换个比较科学的说法。如果每个时刻都有个定义,那么这个定义太局限了,仅仅适用于这一个时刻,从定义的过程来说可能会耗费太高的成本,这样的收益和损失是不成正比的。另一点,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抛开成本和收益,伏羲氏造出定义每个时刻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成是无限接近精确、完美,这就成了在描述某一刻的现实情况,在理论角度说这样的描述没有任何解释的力度,这样的“定义”不是定义而是描述,因为太具体了,脱离了概念,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伏羲的高明就在于只懂得运用智慧而不是知识。而我们现代人恰恰相反,总是在运用各种知识,而抛弃了智慧。阴阳不是电灯,它没有开关,不能分的清楚明白,含含糊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既是阴阳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之前的篇幅已经提到了阴阳之道对我们的祖先以及现在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复的不再啰嗦,古代无论是“中华”、“中原”还是“中国”我们的标签都有个“中”字。这源于阴阳合一的思想,几千年传承造就了我们中庸的性格。这个“中”是阴阳,是太极,是道。这种文化标签是我们所独有的,西方人学不来,其弥足珍贵不必多言,就希望我们把周易的思想传递下去,造福后世。周易一书的精髓除了告诉后人阴阳之道外,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国泰民安。其实几千年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就被推崇开来,曾经兴盛一时,但后来衰败下来,落到今日重提“和谐社会”,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生活中的起承转合虽然不是生硬的开关,就竟是什么也不知道,也没必要之道,或许生命的意义在于“等待被发现”,说到底都贯通着阴阳。最后引用两个卦名,人在“泰”卦的时候要警惕,下一步就是“否”卦等着你。身处“否”卦也不要紧,要相信经过63天“泰”卦就会再次降临。
孔子主张要“行夏之时”,在孔子的研究,夏历对中国这个民族,这个土地空间上,是最合理的历法。合理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很深了,要研究天文学和《易经》的阴阳学。譬如《易经》里的八卦,就是说明这个世界上时空的学问,包括了天文、地理、人事。有一个学生,到澳洲去做事,带了一个中国罗盘去。到了澳洲,他写信来问,这个中国文化的东西,到了南半球该怎么用?我考虑了以后,告诉他反过来用。结果来信说,反过来用非常对。而我本身没去过南半球亲身经历,后来再考虑,认为地球像西瓜一样是圆的,虽然在南半球,南北的方向还是和中国的一样,所以写信要他在国内一样用。他回信说,根据实地经验还是反过来用对。现在这个问题,暂时搁在这里,没有作最后的决定,不过我的结论,应该两个方向都可以运用,看怎样用而已。这以后有机会研究《易经》的时候再讲。以上主要在说明我们的历法是自夏朝来的,自夏禹以后一直到现在。夏历为什么又叫阴历呢?因为每月的十五日,以月亮自东方出来时是圆的那一天作标准,月亮名太阴,所以叫阴历。那么我们的历法,照不照太阳历?事实上我们一样,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个候一节。一年十二个月,七十二个候,二十四个气节。什么气节种什么农作物,是呆定的,这是用太阳历法的规律。民间最普通的算命、看风水、选日子等等,也都是用太阳历的法则。换句话说,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都是用阴阳合历。所以说,几千年前,我们的天文水准,就已经进步得很高了。但是这六七十年来,我们的大学里有过天文系没有,过去中大有过天文系。现在这么多大学没有一个天文系,在教育文化上讲起来是非常遗憾的。过去有个高平子先生,还可以将西方的天文学与中国的天文学配合起来讲,所以当时我告诉学生们赶快跟他学,再不跟他学,要绝传了。无奈这些学生不成器,学了几次以后,没有这个科学头脑,没有学下去,前几年高先生也过世了。我实在担心中国文化会断绝。现在不要说没有天文系,有了天文系,又有谁能够真正懂得中国自己的天文?中国天文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这都是讲起文化来,很悲哀、很可怜的事情。我常说,国家民族的文化如果断绝了,将会永无翻身的日子。
——南怀瑾《论语别裁》卫灵公第十五
直到我这一辈,很多人过生日还是沿用阴历日子。我的父母和祖父母因为我出生这一天用公历更有点意义,所以我一直用的是公历生日。我却很不孝,总是忘了父母的阴历生日。借口说阴历的每年在变,我记不住。
为数不多、能够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之一的阴历历法,也正在一点点地退出我们的生活。小时候过年家里要换上一本新的厚厚的日历,每一天的公元纪年日期旁总伴有大红的阴历日期,还送上一些宜婚嫁、不宜搬家之类的吉言,花里胡哨的,很醒目。
后来,小本的日历被大本的各色挂历替代。阴历日期被无限缩小嵌入西历数字下方,眼神不好的看不清,眼神好的也懒得看。再后来,没有挂历了,手机里啥都有,也啥都没了。
说到天文,先生是这么的痛心疾首。要知道先生讲这部《论语别裁》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呀。现在的社会,都被先生预言中了,传统文化简直可以用穷途末路来形容了。国内大学有开设天文系的吗?有航空系,航天系,物理系,生物系,真没听说天文系这样的高大上系,反正我身边、手机里、书本上,没听说有学天文的。美国NASA那些科学家是学天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