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宋这个姓的由来天命是什么意思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 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
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血型分布特征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三、郡望堂号【堂号】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家乘谱牒
五、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问题一:天命是什么意思天命
天命,指上天(自然(道)的实体代表)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语出《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解释:
1. [destiny;fate]∶上天(自然(道)的实体代表)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
乐夫天命复奚疑。――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2. [law of nature;natural law]∶自然的规律、法则。
3. [natural span of life;one's allotted span]∶人的自然寿命;天年。
问题二:五十知天命到底是什么意思? 10分 50就临终了?知天命,亦称作知天命之年,知天命的意思是懂得天命,多指学有龚成。今用知天命或知天命之年指人到了五十岁的年龄。
语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
上文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时遇到事就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顺着心愿做事,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问题三:天命是什么意思“知天命”,是位于“不惑”、“耳顺”之间的一种状态。对于处于五十多岁的人来说,对自己的人生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看法和了解――度过了年轻时的轻狂和反叛,也经历过中年时的危机,从那种无可无不可的不惑之年平稳十年后,已经没有什么能动摇他(她)对人生的看法,当需要直面命运时是不会抱怨什么不公的,因为他(她)们知道:命运对人生是公平的;那些认为自己人生不好(或不是很好)的人,与其说是在否定自己的人生,不如说是在否定他(她)自己。(所以盖达尔的烫石头是没有人会去打破的。)
与其抱怨以前的岁月,不如以一种更达观的态度对待今后的生活。而这,就是“知天命”。
问题四:天命是什么意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问题五:尽人事,看天命是什么意思做好自己的事情,看天意办事吧
问题六:天命的解释 1.上天(自然(道)的实体代表)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唐韩愈《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里了,倒不如听命由天的闯着作去。”徐迟《狂欢之夜》:“好比太阳一定从东头出,西头下,农民们都相信悲惨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2.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清王夫之《张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3.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周本纪》:“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晋刘琨《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唐韩愈《请迁玄宗庙议》:“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肇基天命。”明朝鲜李民k《敬亭先生续集・朝天录》:“军门(袁可立)曰:‘(三月)十三日动兵云是耶,抑旧君自退耶?’答曰:‘其失德,详在申文中,老爷见之则可以详悉矣。一国大小臣民,不谋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权署国事,天命人归,从容正位,岂有动兵之事乎?’”《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4.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明王守仁《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5.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及子张病,将终,恽往候之。子张垂殁,视恽,[欷不能言。恽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不复也。’”尽人事以听天命”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基本同为一理。尽人事-可以理解为,尽一切人力所能为听天命-为此事能不能成功就要看上天了,这里的上天是指,天时地利,万事存在太多的变化和未知,没有人能把控一切(规律),而人只能尽自己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谋事在人,此处谋有双重意思,一是指谋略或是方案,二是动词,行动或是处理事物、成事在天-事物时刻在变化,时间空间人心无不时刻在发生变化,而这些时刻都在影响着事情的成功与否。“人”“谋”是自,“天”“成”是来;“人”“谋”在前,“天”“成”在后;先有“人”“谋”,后有“天”“成”;有了“人”“谋”,在预定时间内不一定有“天”“成”;终归会有“天”“成”;没有“人”“谋”,绝不会有“天”“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正确对待,正确处理人与事物,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须知其来有自,乐天努力才可事可天成。
问题七:“尽人事,知天命”具体是什么意思啊?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原文】
2・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问题八:有天命没地命什么意思? 100分人,到底有没有命运?一般人通常认为命运,信则有,不信则无。
到底有没命运之说呢?有。
但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不信就没有呢?
因为人生顺境之中,没有什么挫折、灾难,所求也能如意,所以他可以不必相信。所以人在顺境的时候比较不会思考到这一层的问题。
通常,我们都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或是遇到困难,例如生意失败了,家庭和合有问题,身体忽然有病却治不好……等,我们才会开始求神拜佛,算命啦,排紫微斗数,开始思考命运的存在,并急着去改变它。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为什么在景气好的时候,有的人却偏偏赚不到钱?为什么在景气不好的时候,还是有人事业发达,财源源滚滚?
为什么有的人家里一片祥和;有的家人只要一见面便大动干戈?八字不合,为什么会八字不合?
有人说,奇怪,他冬天都可以吃冰淇淋,为什么我连蔬菜多吃一点都不行?
有的人面相好,有的人命盘佳,有的人贵人多助,而有的人却常犯小人,业缘牵缠,为什么?
因果。
我们从经典上都知道,例如供花可得相貌庄严,供养大众、供斋,可广结善缘,得贵人助;修p补路可以得福禄;损伤恼害他人性命,则多病;阻碍他人向善,我们自己的运程就会不顺;贡高我慢常生***;谦虚恭敬,便生尊贵,所以这就是因果,从因果律观之,有没有命运?有。
命运有三──天命、地命、人命。
人的命运,细分有三种,就是天命、地命及人命。
我们常说「一朝落地命安排」、「人落土,八字命」,这是「先天命」。
我们一个人的出生─生在那一个地方、是男是女、面相、骨格、八字、在在都注定了我们先天命的轨迹,也是很难改变的。
这就是天命。
其次讲「地命」。地命能不能改?照讲是可以改,但是只能改一点点。
「地命」是什么呢?父母所取的姓名、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国家住的环境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受老师、朋友、同学、同事……等感染,便会产生不同的习性,这就是「地命」。
所以我们说天命已定,地命可改,但是很难改,唯一能改的只有人命。
人命,就是我们今生这一世生命所行的善恶。
唯有人命可以改。
问题九:五十而知天命中的天命是什么意思「天命」
就是天的命令。
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如果我的回答你觉得满意
请别忘记采纳(^o^)y─~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