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秋节是什么意思茂名哪里有算命准的怎样起名字(一)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1]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中秋节9月10日至12日放假,共3天。[2]
中文名
中秋节
外文名
Mid-Autumn Festival
别名
祭月节、月光诞、仲秋节、秋夕、团圆节等
节日时间
农历八月十五

历史沿革
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中秋节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发展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节日别称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风俗习惯
传统活动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举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另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食一次丰盛晚餐。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
古时中国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玩兔爷的起始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地方特色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作“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国外习俗
韩语称“추석(秋夕)”“중추절(仲秋节)”“가배(嘉俳)”“중추(仲秋)”“가배일(嘉俳日)”“중추가절(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 Thanksgiving Day)。

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折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
兔子登上月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据说,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文学记述
诗词
年代
作者
作品
南北朝
谢庄
《月赋》
唐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刘禹锡
《八月十五夜玩月》、《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民谣
关于中秋节的民谣、童谣众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饼》;中国台湾民谣《中秋旅思》、《月夜思乡》、《煎熬》等。
谚语
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
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茂名)
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广州,中秋节令,供果丰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节,教学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请教师)
八月摸个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习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园挂失果实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
歇后语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节日假期
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中国内地
2020年1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1年中秋节9月19日至21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六)上班。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中秋节9月10日至12日放假,共3天。
中国台湾
在中国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中国香港
中国香港的中秋节法定节假日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韩国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节假日,放假3天。
太空中秋
2022年9月,工作间隙,“神十四”乘组航天员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们在空间站的首个中秋节
准就不知道,因为我没去算过,但我知道一个地方每天都有很多人去问他,而且经常有人在那等。
在花街,即石化医院那,用拆叠式雨篷的(而且经常在旁边停一辆小轿车.PS:听说那车是他的,算命也有车,汗!)
你10点左右去看吧(现在过年,不知道还在那不,不过平时是在的。)
(自我介绍一下,本人姓苏名李,经常会被问:你妈妈姓李?每次都得解释一番,申明一下:不是!咋一看到李就想到姓李的李,难道不会想到投桃报李桃李芬芳?不过也问对了一半,因为这名字就是从我妈妈的姓那得来的,一半是木字,加上儿子的子就是‘李’,读音也是用了一半,猜猜姓什么?)
最近发现很多人喜欢用App起名字,其实他们在用的是一份重复名字排行榜,没点个性,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那些数据来源不过就是不断地收集那些多人用的名字嘛。当然,要是不介意你家小孩上学了老师得在名字后面加上123或者ABC的话倒也无所谓。不过好处也还是有的嘛,打招呼时可以很亲切,xx你好,我也叫xx。
每次带我家宝宝去打疫苗排队等叫号时总会听到各种‘子x’的名字,之前以为那是在参考某些明星的名字,还编个段子《别乱转发别人的名字》来调侃过。后来看了新华网的一篇《2020新生儿爆款名字》才发现我是孤陋寡闻了,原来是“梓”而不是“子”。原谅我普通话不太好哈,实在听不出是“梓”还是“子”,先来张图,看看你们家宝宝的名字上前十了没。这是佛山公安局公布的数据,茂名的应该也一样,因为这些名字好像大多都听到过了。
无意冒犯哈!这些名字虽然好听,但并不适合每个人。起名字还是有蛮多东西要注意的。生辰八字阴阳五行这些太玄乎就不说了,信不信的人都有他的理由,被举报散布迷信思想可不好。最直观的,姓跟名是一体的,有些字的音跟姓放一起时听起来会有别的意思。就拿五连冠的‘梓晴’来说说,如果一个姓付、母、孙的人用了这名字是什么效果:父子情?母子情?孙子情?嗯,很顾家。要是姓孔孟老庄的用的话听起来就很什么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就靠你们啦。
再说说‘俊杰’这名字。这会是很坚挺的名字,若干年后其他的可能都下架了它还能榜上有名,毕竟已经看不到‘嘉欣’了,‘俊杰’当年肯定也上榜的,因为我认识很多个70、80、90后的俊杰。虽然好听,但如果是姓贾的听起来有点山寨,俊杰千万个,假的就你一个?还有,李健很出名,郝建呢春晚年年有,泰健倒不常有,起这名字的就要注意了,毕竟知道肽键的人还是没有知道太监的多。待会再聊聊像贾吴泰郝甄庄这些姓取什么名字会比较好听。
去年我在朋友圈发了份给我家宝宝起名字的思路,其实那是份省略了一万字的策划文案。不少朋友留言说:你居然会起名字?是的,很多年前我就有这技能了,没人知道罢了。也有一哥们说这起名字的方法自成一派。因为我把文学、艺术、历史、韵律学、广告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用在了名字上面了,还用了多种方言跟外语来排查谐音,一般人估计不会这么玩,可能也做不到,自成一派?也没毛病,属于烧脑的自娱自乐派。
后续我再多写几篇,逐一用这些方面知识来聊聊名字。感觉我起名字并不只是在起名字,而是在雕琢一个艺术品,算是职业病,我是学广告的。就先从艺术的角度举例说下,我身边很多人喜欢用晓霞这个名字,广东的80后应该都有同感。早上的云霞,平铺直叙,很朴实。怎样才能艺术一点呢?我一个大学的政治老师叫西影:太阳从东边升起来在西边投下影子。一样是表达朝气蓬勃,西影显得很有艺术感了。从广告的角度来说这就属于看一眼就忘不了的那种广告语。
再说说方言跟外语的谐音,先来粤语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叫侯琴或者武仁胜的,用粤语打招呼就是:你好侯琴、你好武仁胜/此处乌鸦飞过。再来个英语的,有个唱歌的叫金池,不知道有没有姓毕的也起这名字,用英语发音就像是Beach,男女平等哈,再来一个孙必驰,用英语发音就有点像Sun of Beach(阳光沙滩)无意冒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聊聊一些经历,最初让我对起名字产生兴趣的是小学课本的文章《落花生》,这也算是个品牌故事。当时老师说作者因为这文章而取名落华生,让我产生了好奇,原来一个名字可以是一篇文章。后来才发现被忽悠了,落华生只是个笔名,而且写这文章之前就用了,人家叫许地山。从那时候起就喜欢上研究别人的名字,例如这个人要用一个什么名字才能做到人如其名?那两个人的孩子该起个什么名字会比较合适?慢慢就学会了用一个词来总结一篇文章跟把一个词扩充成一篇文章。这样起的就不只是个名字了,可以是一首诗、一篇文章、一个故事。
当时还莫名其妙地Get到一个技能-给同学起绰号。所以给宝宝起名字要注意我上面说的谐音,有谐音的名字是很容易被别的小朋友起绰号,而这绰号呢又会是很多小朋友打架的原因。小时候被别人叫绰号就特不爽,很有打架的冲动。因为那时候我的名字叫苏锦祥,用粤语读就是:须咁长(胡子那么长的意思)。后来想想这长着长胡子不也是挺帅的嘛,为什么当时要那么计较呢,还特意改了名字,Too young too naive。
自我介绍一下,本人姓苏名李。经常一见面会被问:你妈妈姓李?每次都得解释一番。申明一下:不是!咋一看到‘李’就想到姓李的李?难道不会想到投桃报李桃李芬芳?不过也问对了一半,因为这名就是从我妈妈的姓那得来的。一半是木字,加上儿子的子就是‘李’了,读音也是用了一半,猜猜我妈妈姓什么?上次有朋友留言干嘛你宝宝名字要用‘木’字,就是从这来的,所谓薪火相传嘛,我妈挺乐于助人的,要有点木头的奉献精神,温暖照亮别人。
虽说名字有谐音不太好。不过我就有点另类,喜欢让自己的名字有各种语言的谐音。先说说我家乡话(海话)的,苏跟输的读音是一样的,即输理,以前经常被身边的人调侃,初中一哥们还跟我说过一句貌似很有道理的话:人不怕生错命就怕起错名。小时候就特喜欢跟别人理论,不能输理了,后来慢慢就喜欢沉默啦,争赢了又能怎样?普通话的谐音就大言不惭地说知书达理;也经常被说要梳理梳理了,我有点懒,嗯,没毛病;酥李?很爽口。用英语读的话听起来就像Sorry,感觉我愧对的人还是蛮多的,也没毛病。
不过粤语读就有点逗了。记得十年前去我前女朋家,阿姨就很幽默地问她,佢系埋姓吴㗎?唔So你?这两句是顺德话,听起来会更逗。我点可能咁无礼貌,咁即系so你咯。我们家族还有个不知道传了几代的家规:不能跟姓吴的通婚,也不知是什么梗,咋就这么巧了呢。后来还用英文So low的谐音起了个英文名Solo。玩游戏的呢肯定知道这单词,玩音乐的也知道,玩段子的第一反应你这名字实在是太low,这些都是我喜欢玩的。这便是人如其名啦。
聊一下身边一些人如其名的现象,可能名字真跟性格有点关系。我一堂妹的名字用了‘翠’字很小家碧玉,她姐姐用了‘洪’字还真的是声如洪钟,女强人,霸道总裁一枚;几个哥们,德懿:品德不错;纯森:很淳朴;胡海伦:跟轮船一样整天五湖四海地全世界游荡;泊成:蛮漂泊的,但不是这个泊,感觉要是换了这字逼格要提升几个Level,更符合他艺术家风格。呃,不小心插播了个征婚广告。
说下我起名字的两个案例,第一次是帮我弟改名。他名字反过来读就是Andy音。猜猜是哪两个这读音的字(化用了两句诗经)?也很符合他的性格特点,这脑洞就有点大了,现在还真有点佩服当时的自己,才刚上初中。再说一个很巧合的事情,前些年认识了个加拿大哥们,跟我称兄道弟,性格跟我弟很像,他就叫Andy。
然后第二次就是给这外甥起名字,也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他叫熙铭,拼音还能当英文名用Himan,不过他不知道自己名字怎么来的,我姐跟姐夫也不知道,我弟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意思。这里就说说。这名字乍一看会认为是算命先生说了缺金缺水。是的,这就是我姐给的信息。然后我就结合他俩的名字推理出‘熙铭’。说下思路,就是先用他俩名字的读音来确定声母跟韵母,然后根据立意去诗经楚辞等书籍查找具有相关读音跟意思的文字。
我起名字的一些特点,会正反顺序排查多种语言不好的谐音。顺着读肯定没毛病,反过来读也行,而且还能正反连起来读:熙铭明兮!是不是立马有了点楚辞的味道?名字的读音永远是要比文字重要的,人家听你名字的时候应该是不知道对应的是哪个字。毕竟名字被叫的肯定是要比被看的要多的嘛。像伊陀祥不管换成什么字听起来都还是一坨翔。
跟读音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调了,这个也要注意。身边‘平仄平’的名字组合是比较多的,也是比较好听的,更有韵律感;不过我给家人起名字就喜欢用‘平平平’的组合,寓意:低调一点。但‘平仄仄’跟‘仄仄仄’的组合读起来就有点拗口了,我们家族就有好多个是‘平仄仄’的组合,这事我很无奈,因为说了没人懂,唉!大学那会就有个同学的名字就是‘仄仄仄’,还三个上音。我们素描老师第一次读他名字可把全班人给逗乐了-她忘了把前面两个字变成阳平,感觉她后面每次上课点名都想略过他,后来好像就直接读首字母了。这老师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叫周莹,那可是清末陕西首富的名字。
简单说说名字的读音是怎么玩的。1读音字形,我姐夫名字是单字Hao,我姐也是Ying,就用这两个字音来确定第一个字音Hing,普通话没这音,那就用粤语跟海话找,Hing兴,名字组合的话普通话谐音不好排除,求其次用Hin轩,五行不对排除,再求其次用Hi比较好的就是熙跟熹,组合对比后就选了熙。我姐名字就一个字Ying,补一个妈字音Ma,Ying算元音,放后面,组合就是Ming,该音五行属金的字,外加熙字的组合,选择了铭。2立意,淡泊名利,熙音→希/嘻,铭→金名,寓意笑看金钱名利。从希到嘻便是人生的修炼过程了。要做到淡泊名利的话那也得先有名利嘛,毕竟马云说对钱没兴趣才没那么多人笑他。
不过这上面的1跟2的步骤是不分先后的,得同时进行,还要互为因果,然后再结合谐音跟韵律来搜索。当时我正在准备高考,前前后后花了我将近一周时间。看起来是不是很烧脑,学会玩这个可比看推理小说有趣多了。来,再烧一下,猜猜我外甥是姓什么的?这个猜猜难一点,得用上点阴阳五行的知识。算下来有四个猜猜了,都有了些提示哈,猜对的我给发红包,也总算找到同道中人了!
说说我对名字的审美标准,聊一个朋友的名字,周止戈,是我感觉最有有水平的一个。乍一看平淡无奇,再一看会啧啧称奇。当时一看这名字的时候就决定跟他做朋友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像我的名字,估计他身边看懂他名字的人也不多。名字这东西嘛,就像个艺术品,是给懂的人看的,可能也是我想太多啦,哈哈!记得他当年跟我搭讪说:陈生,你好!你系陈豪咩人啊?然后给我张名片。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就觉得这是文化人起的名字,他哥叫周梓什么,忘了,就是现在流行的‘梓’,人家几十年前已经在用了。
我一直感觉他老爸是个文史教授,不过没问过。因为工科男可能不知道止戈为武这个词,毕竟比较少见嘛。止戈字面意思即停止大动干戈嘛,那‘武’就不是暴力了,而是和平,然后他姓周,即四周都不要开战了,多崇高的理想啊!往大一点想是不是有那么点世界和平的意思。怪不得我给Irene介绍他的时候来了句:你这是要当港督啊!高智商的果然不一样。港大的,还上过国王学院。
这名字还有个好玩的地方就是自带占便宜,因为你一开口叫他名字就自认小弟了:止戈(哥)!起名字想要这效果的就用这个Ge音吧。按这个逻辑,我能隐约听到胡歌的弟弟妹妹们天天在学鸽子叫——歌哥哥(咯咯咯)。认识胡歌的帮忙问下是不是真这样叫的。
即将聊完了。回到开头的问题——名跟姓的组合。止戈这名字要是姓贾跟姓庄的人用了是什么效果呢?假止戈?装止戈?有没有瞬间感觉:兵不厌诈?也TM太腹黑了吧。
那姓‘吴贾庄’要起什么样名字呢?得用表贬义的字,字音皆可。例如前副总理吴仪—无疑是个铁娘子。那个研究历史的吴晗(寒),我感觉这有那么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了;双重否定即肯定嘛。随便用一个人人讨厌的‘穷’字来组合,无穷!这就很霸气了,符号∞,这是要躺着8(发)?数学家一枚;再来贾的,假穷!嗯,真有钱;装穷!虽然听着像在装X,但也够有个性;而‘甄泰郝’就要反过来了,该用表褒义的字了。来个经常被叫的字‘帅’,1真帅!嗯,真的很帅;2太帅!帅到不得了啊;3好帅!这个我也喜欢用。各位注册帐号时发现Sohandsome被占用了的话(苏粤语读So),用了这个名字的人可能就是我啦。
还有有有趣的事情,这几个姓连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无假装,真太好!就是要老实点哈,感觉写得不错的话给我点赞在看转发三连击,下次再给你聊点有趣的东西!